这个领域如何把握?很大程度上要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起来,是消费型外向经济的发展。如果沿海的发展是成本效率因素,那么,在同样的因素下,内陆地区会成为内需的成本效率优势集中地,内陆内陆区域的中心城市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国际性产业组织发展承接地。
物流业发展稳中向好
自2012年以来,物流业增速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物流业依靠总量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基本终结,但物流业依靠经营创新和业态创新,以及降本增效,总体稳住了市场,企业经营状况处于慢慢复苏之中。
在物流业发展现状方面:我国物流业仍处于调整中,总体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9.7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运输费用6.0万亿元,保管费用3.7万亿元,管理费用1.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2015年降低1.1%。
物流业整体水平提高,物流服务业态和运作模式创新加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业态、运作模式创新的不断深入,不仅整体提升了物流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资本市场、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使物流业成为社会资本关注和投入的重点领域,激发了物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物流业加快突破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约化发展的瓶颈约束,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具有活力的领域。
在物流业发展特点方面:物流产业聚集发展成为引领力量。我国物流园区、运输枢纽等物流资源集聚手段和平台发展迅速,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和物流企业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基础。
物流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以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多式联运枢纽等主体的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凸显了物流业竞争的新形式,“通道+枢纽+网络+平台”成为规模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
物流业创新呈现多元化、生态化。物流业已经形成依靠技术、业态、模式三大创新源泉的创新发展格局,并且依托技术、业态、模式的集成和整合,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如公路港等平台企业的产业生态集成创新,使网络化、规模化物流企业发育成为可以预期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方面:物流与运输市场细分不可逆转。经济新常态和物流业规模扩张方式的变革,以及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物流与运输服务规模化路径创新,加之政府监管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低水平竞争将失去生存基础和市场,物流与运输服务三大创新在既有快递、零担、铁路班线运输、公路港等平台服务等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演变成市场细分的竞争。
物流与运输一体化服务成为基本形态。互联网消除了企业之间、运输与物流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和互联互通“瓶颈”约束,信息引导的物流与运输一体化服务成为创新的重要载体,以及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并未物流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国际国内物流融合成为规模扩张方向。“一带一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加快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双重开发,中国国际主导全的探索和创新,必将加快这种进程,使中国物流找到基于价值链延伸的规模拓展新路。
为适应市场需求,物流企业战略研究新趋势包括加强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技术、业态、模式、组织)、重视集约化运输服务创新研究(网络结构、运行载体)、重新审视企业信息化研究(功能与平台、共享与机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途径与手段研究(扁平化管理)、提高企业合作能力研究(共创利益、共享发展)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技术、业态、模式为基础的新竞争力培育)。
物流发展前沿性研究趋势包括运输与物流枢纽规模经济形态研究,战略性物流服务设施网络布局研究,信息服务和交易、结算平台的建设研究,传统运输物流服务产业化发展与转型研究,物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及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政府管理研究。
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已取得多项成就。其中,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大幅提升,总体能力显著增强;已累积完成投资12.5万亿元,“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大幅提升,总体能力显著增强;客货运输能力不断提升,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邮政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交通信息化支撑力度显著增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成效显现,交通安全呈现稳定向好趋势,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政策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不过,在“大跨步”发展的同时,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结构有待完善,发展约束明显加强;运输服务供给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服务质量亟待提升;运输装备和整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绿色交通系统建设滞后;交通运输改革缺乏总体设计和配套衔接,各领域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仍需完善等。
发挥组合优势
如今,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化、产业转型升级、调整货运格局为背景的大环境下,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际经贸格局调整、“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规则重塑给多式联运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推进公铁水及航空多式联运,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推进沿线国家间的运输便利化安排;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
显然,多式联运的价值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组合优势,拓展可达空间;同时,多式联运还是集约、节约、环保、安全,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