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分享到: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会员城市:
 资讯中心 > 物流资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王微:物流业为什么要关注“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7/7/13 来源: 作者:

   在当下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社会变革创新的脚步从未间断,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物流业发展也需要创新动力进阶新的层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新生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行业,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表示,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新动能”的主题是其重要的建议,同时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前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一个直属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研究机构,过去20年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物流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在下一步加快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愿意为我国物流业的创新发展继续鼓舞与呼吁,为我们物流业能够形成和释放更多的新动能来更多点赞。


   新动能主题的由来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同时也处在新功能加快形成,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增长动能潜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方面、新商业模式方面、新需求方面,都存在多重发展潜力,迫切需要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全局中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开放、鼓励创新,破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增加新动能活力,为国民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也提供更加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能,来创造一些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换阶段。大家也知道,我国物流业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也正处于速度调整和结构转换的关键阶段,而且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展新趋势和新动能。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我们物流业发展的活力,培育、激发和壮大发展的新动能,这也是物流业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


   多重新动能助力物流业

   从研究角度讲,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多重新动能的来源。

   第一,我国物流业在追赶型增长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物流业在过去40年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从结构、发展效率上仍然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具有相当差距。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物流业的高速增长和加快提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趋势和挑战。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占比是18%,与发达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水平来讲基本接近,但是与目前高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物流内部结构上,我国存在停留以交通运输为主的传统结构,而更多依靠专业化服务,更加细腻细分的行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结构尚未形成。

   从效率提升和效率追赶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巨大,过去40年我国经济运行效率迅速提升,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断缩短。例如,目前我国与美国的经济效率的差距仍然相差将近2倍,但和2000年时相差6倍来说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且这种效率的提升很多是来自于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物流业。显然,物流业在过去的近20年里,效率已经从过去相差15倍追赶到目前的3.5倍,所以可以看到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的效率提升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效率提升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效率的提升与我们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不断提高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已经超过2011年和2013年,也就是说在我国整个经济体量中有2亿多人口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运用高素质人力资源,不断投入新的创新要素,包括知识、信息、大数据来提升物流业效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应该说这个前景是可期的,这是物流业新动能产生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来源。

   第二,我国物流业在前沿拓展新动能的形成方面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或者说这样的动能更加强劲。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高速铁路、航空航天技术、智能交通为代表的新一代交通技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技术正在改变着全球乃至我国经济的运行格局、联通格局,也改变着全球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正催生出大量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需求、新行业、新模式、新资本,这些都为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信息技术、高铁技术、能源技术都在改变着全球的连通性和供应链的发展格局,也会使得我国在长期以追赶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中实现转变,实现与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中的一个“并跑”乃至“领跑”。大家也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业因为运用了现代技术,特别是自主研发方面,包括高铁、智能交通以及互联网的运用,正逐渐涌现出一批在全国非常知名的明星企业乃至一些在全球的领先企业。这对于我国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所以这种创新或者前沿领跑型的新动能对于我国来说更为强劲。

   第三,在国内市场高度一体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为物流业带来空间重塑的新动能。特别是关于全球化,尽管当前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思潮,但是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并未停止,而且在加快向前跑。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从过去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全球化转向服务业,从生产为主转向了全球消费市场的一体化。同时,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和主要参与者。过去我国主要是被动的参与者,但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化主要或者主动的参与者。

   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全球化的发展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而且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更加深刻改变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联通性,特别是交通和物流行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极大拓展了全球交通和物流发展的网络空间,这也为我国物流企业加快进入全球市场、构建国内、国际两张网络,实现两张网络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在促进全球,包括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的同时,我国可能会依托“一带一路”的联通,依托交通和运输物流的网络来实现对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汇集更多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要素和动能。所以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这种空间的重塑将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注入更多的发展动能。


   新动能成“领军者”基础

   值得注意得是,上述三类的发展动能形成并不孤立,它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同,使得当前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也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新热点,也是各类资本追逐的新对象。此外,在此过程中还涌现出所谓新的物流巨头企业,这不仅在互联网领域,在物流领域,随着几家快递企业的集中上市,包括一些新物流网络平台的形成,在全球的物流业中新一轮全球物流巨头可能更多会在我国产生。显然,我国在未来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新的领军者,而这种新的领军地位的建立需要建筑在新动能的形成基础上。

   不过,在这样一个新动能加快形成和释放的过程中,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扰和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我国物流业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此外,在基础设施和发展软环境方面我国也存在着不少短板,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事实上,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来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仍然在为物流业加快发展、新动能的释放进行研究,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新一轮的政策,特别是为在下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供新的政策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研究员王微受邀出席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并于28日的2017物流全球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加快释放物流发展的新动能》的精彩演讲。本文根据其演讲稿整理而得。(本文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标题为编辑添加。)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转载须联系授权。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上一篇:中国无人零售商店市场将迎红利期!2019
下一篇: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未来的十年将是货运
活动发布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物流节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
2022亚洲物流双年展

展会时间:2022年6月30-7月2日
展会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支持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交通运输部
    海关总署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联合主办:慕尼黑博览集团
支持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举办地政府支持单位:
    厦门市商务局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承办单位:
    北京界上传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物流时代周刊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单位:
     国能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航运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多式联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一带一路分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务周刊
    物流+网
    北京界上供应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社团支持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中国铁道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中国船东协会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办公室
联系人:陆 莉            
邮箱:luli@jscmjt.cn
电  话:010-58678927


分会服务

建立城市物流合作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运输网络。

建立城市物流信息网。

建立城市物流国际窗口。

建立城市物流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统一市场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城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秘书处    京ICP备1401607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A座5F 邮编:100028
联系电话:010-58678316 

电子邮箱:63139872@qq.com